在利用“保险+期货”服务“三农”时,期货公司作为整个流程中的最后环节方,承担着现货和期货之间的对接职能,是最终实现风险转移的关键。因此,能否给保险公司或者现货企业提供优质的场外期权产品就显得至关重要。
中国证券报:如何理解“保险+期货”在服务三农方面的积极意义?
尹沿技: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自此,期货应用与实体经济进一步绑定的发展趋势得到重大推进。
从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国外针对“保险+期货”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应用实践也已经非常成熟。相比而言,国内目前的研究和探索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均表明,“保险+期货”的业务模式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面对价格波动、风险管理和产业优化的必然选择。
以美国为例,该国农业保险和农产品(000061,股吧)期货的运用已经非常广泛。截至目前,美国可参保作物已达120余种,保险业务主要由风险管理局指定的19家美国私营保险公司经营。这些保险公司提供了大约20余种农作物保险计划和200多万张农作物保险保单,承保面积接近3亿英亩。通过期货市场实现套期保值,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粮食市场上广泛使用的转移风险、锁定利润的方式。
虽然我国“保险+期货”的探索刚刚起步,但近两年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我国政府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国内农业保险与农产品期货的运用发展迅速,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切实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地规避了农产品价格风险,同时保障了农民的根本经济利益。
总的来看,“保险+期货”在服务“三农”方面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为充分利用期货工具,将农民所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转移给保险、期货等金融市场,有效借助市场经济手段、金融工具来解决“三农”问题。实际上,国内在这一方面已经有丰富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