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到,披散的秀发终于可以通通收拢到头顶。那么裸露的耳垂是不是需要一些点缀,才衬得上你俏丽的容颜?

耳饰一直是爱美女性的心头好,但是你知道它的起源吗?
耳饰的起源
耳饰的历史久远,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就大量出土过质料不同、形状各异的耳饰,如浙江河姆渡、江苏常州圩墩、四川巫山大溪、安徽含山凌家滩等地出土过耳玦,吉林镇赉【lai】聚宝山等地出土过耳坠,辽宁沈阳新乐出土过耳珰。

这些耳饰在出土时,大部分还放置在人骨的耳际。此外,有穿耳或戴耳饰的新石器时代各类人物雕像及人形器皿也有大量出土,如陕西西安半坡、高寺头,安徽含山、甘肃柴家坪等地出土的人物雕像,浙江嘉兴大坟遗址出土的人像葫芦瓶等。

说起来你也许不信,在中国古代,穿耳戴环曾经是“卑贱者”的标志。明代《留青日札》一书中说:“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穿耳,本是兄弟民族的一种风俗,后来逐渐也变成了汉族人的礼俗,不过,穿耳的最初意义并不在于装饰,而是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在那个讲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时代,对于那些不甘接受封建礼教束缚“另类”,有人想出在女子的耳上扎上一孔,并悬挂上耳珠,以提醒她们生活检点,行动谨慎。

那个时候的女子对穿耳之举,并不像今天妇女那么热衷,而是处于被迫的地位。只是到了宋明时期,由于礼教思想的抬头,妇女穿耳之风,空前流行;不说一般的妇女,就连皇后、嫔妃也不例外。
古代耳饰类型
耳饰的形制非常丰富,有大过汤碗的大耳环,也有小如豆粒的小耳珠,有垂珠挂链,也有竹管银筒。
史前时代的耳饰多以玉石、象牙、玛瑙、绿松石、煤精等为材料,据民族学资料分析,当时可能还有竹、藤一类制品。冶金技术产生以后,又出现了各类金属耳饰。耳饰的样式由简到繁不断地发展着,耳饰类型大致可分为耳珰、耳玦与耳环、耳坠、耳珠四类。
(1)耳珰

耳珰是一种直接塞入耳饰孔的饰物。目前发现最早的耳珰为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在辽宁沈阳新乐遗址出土的“伞”形煤精耳珰,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耳珰,主要流行于魏晋以前。

魏晋以后,耳珰虽已不再流行,但这种原始的耳部装饰却被一些少数民族流传下来,今天,在一些基诺族中年妇女的耳垂上,还可以看到银制的鼓形耳珰。
(2)耳玦与耳环
小型的玦是古代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耳饰,是一种有缺口的圆环。耳环指带有接口,均以柔韧性好的金属材料制成,耳环佩戴时,需将环体直接插入耳饰孔内。

耳玦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耳环,主要流行于史前时代至汉代前。
新石器时代的玦饰材料主要是玉材,也有象牙、绿松石等其他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