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40年代,
有两个年轻人不远万里,
来到了敦煌莫高窟。
前一个年轻人,叫张大千,
后一个年轻人,叫常书鸿。
临走时,张大千曾对常书鸿说:
“你呆在这里,这是一个,
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
几十年后的今天,常书鸿的坟墓,
正对着敦煌莫高窟的九层楼,
永远遥望着这片文化宝藏。

1904年4月6日,
常书鸿出生于浙江杭州,
自幼跟三叔学画,
高小毕业后,
遵从父命,
投考电机专业,
后改学与绘画有关的染织专业。
毕业后,
常书鸿留校任教,
始终没有放弃画画的理想。
彼时,
五四运动扬起西学大旗,
许多进步青年选择学习写实绘画,
常书鸿成了奔赴巴黎的一份子。
在卢浮宫,
他看到文艺复兴的作品,
一下子认识到了一个新天地。
凭借天赋和努力,
常书鸿很快就脱颖而出,
成为留洋画派里的佼佼者。

连续四年时间里,
常书鸿获得当时学院派,
最权威的巴黎春季沙龙的金银奖。
油画作品被巴黎现代艺术馆收藏,
这在中国画家中是第一人。
当时许许多多的人都说:
“常书鸿兼具天分和努力,
如果能一直在巴黎画下去,
一定会成为世界级艺术家。”
常书鸿在巴黎的影响有多大?
2011年,巴黎塞努奇博物馆,
举办《中国艺术家在巴黎》画展,
展出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
赵无极、潘玉良等人作品,
此次画展所用的巨大海报,
正是常书鸿的画作,
《沙娜画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