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下午,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专题研讨会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召开。研讨会由项目执行人、《中国美术报》编辑部副主任李振伟召集,浙江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王凯、西安中国画院理论研究室主任王欣、郑州美术馆宣传推广部主任刘宁、福建省画院二级美术师王芳、喀什大学副教授曾槟文担任评议人,培训班全体学员参与讨论。班级临时党支部书记、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周艳与培训班班长、广州美术学院博士杜安迪共同主持。
![]()
专题研讨会现场
![]()
李振伟召集专题研讨会
![]()
学员合影
![]()
管克阔汇报发言
研讨会围绕“美术馆展览如何平衡学术性与大众性”及“地方美术馆的可持续运行模式”两大议题展开。针对学术性与大众性的平衡,管克阔认为,应在张力中实现动态平衡,将学术与大众视为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枢纽”的一体两面。
![]()
孙路易汇报发言
![]()
陈能泳 汇报发言
![]()
洪枫汇报发言
孙路易表示,学术性与大众性应为共生关系,要使学术性深植于展览本身,在进行公共展示的同时,把学术做深、做透,让学术性处处可见。陈能泳认为,二者实为“如何兼顾”而非“如何平衡”的问题,兼顾的重点应落实到求真、道德与审美的原则上,办好学术展览与公众展览。洪枫则跳出“平衡”框架,将观众视为完整个体,使展览内容响应不同需求。
![]()
王婷汇报发言
![]()
张肖萍汇报发言
![]()
李欣蕾汇报发言
![]()
雷书瑶汇报发言
![]()
黄常春汇报发言
如何使美术馆在坚守学术属性的同时有效服务公众?王婷以山东美术馆为例,建议借助分层解读、分众导览、互动媒介、教育活动和跨界合作等方式,提升展览的可接受度与社会美育效能。张肖萍提出山东画院美术馆在构建地域艺术话语体系过程中,形成精准传播与“大众评委参与策展”机制,平衡学术与公众兴趣。李欣蕾以广州艺术博物院为例,认为可通过公共教育与服务进行功能递补,以此缓解策展人与观众之间的“期望冲突”。雷书瑶结合内蒙古美术馆的实践案例,提倡学术与大众的和谐共生,建议根据观众需求提供分众服务。黄常春分析了重庆社区美术馆通过空间再造、社群联结与意义生产的社区美育新模式。
![]()
周艳汇报发言
![]()
高妍汇报发言
![]()
张艺静汇报发言
高校美术馆凭借学术资源,成为连接专业研究与公共教育的重要平台。周艳基于中国美术学院“宋韵今辉”等特展,表示高校美术馆具有“对内持守学术、对外推动美育”的属性。高妍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为例,提出其坚持学术与公共服务并重,通过解读、数字档案与线下活动转化研究成果。张艺静介绍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博物馆依托专业收藏与研究,借助场景复原、多媒体与公教活动,实现书法文化的学术传播与大众普及。
![]()
王欣汇报发言
![]()
王胜选汇报发言
![]()
姚风汇报发言
![]()
黄靖涵汇报发言
王欣以地方美术史展览为样本,表示在学术性维度构建严谨的地方美术知识生产场域,在大众性维度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可感知的公共文化产品,其核心在于塑造兼具研究深度与传播效能的公共文化阐释共同体。王胜选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主办的“将何之:李斛与20世纪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展览为例,讨论深度研究与体系化呈现的学术性、传播与沉浸式体验强化的大众性。姚风围绕成都美术馆主办的“与天地精神往来:黄宾虹艺术研究展”,从其展览策划、公教呈现、文创设计等方面,强调“学术深入、表达浅出”的效果。黄靖涵以“墨海狂沙——李骆公艺术研究展”为例,阐释该展览如何打破传统框架,探索“对话”的转型路径。
![]()
刘琪汇报发言
![]()
王士超汇报发言
![]()
李苑珊汇报发言
![]()
王芳汇报发言
![]()
杨瀚林汇报发言
此外,学员围绕美术馆的受众激活、长期发展与传播升级提出策略,回应了当代美术馆的现实挑战。刘琪针对高校大学生这一核心受众,提出精准渗透校园圈层、降低参与门槛、建立策展与运营实践机制,构建馆校深度链接通道的建议。王士超以环保主题展览为例,提出环境艺术与大地艺术为美术展览“去精英化”提供了突破路径。李苑珊主张通过线上话题互动、用户创作分享,将观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艺术生态共建者;利用馆藏资源创作兼具专业性与流量的短视频,消解公众与艺术的隔阂。王芳针对中国画展览,提出“核心+外围”叙事策略,即核心区保持学术性,外围区通过AR技术增强与大众的互动。杨瀚林认为,在确保学术成果准确性的前提下,由传播团队与学者共同协作,将学术转化为通俗叙事。
![]()
曾槟文汇报发言
![]()
谢凌君汇报发言
![]()
冯满汇报发言
![]()
王凯汇报发言
关于美术馆多方协同与内生动力的重要性亦有学员讨论,如曾槟文提出美术馆展览是主管机构、资金方、执行者、艺术家及观众等角色“合力”的结果,各方在学术性与大众性间存在持续张力,需要优化多方协同机制。谢凌君针对三四线城市与乡村地域文化艺术发展的问题,表示既要邀请国内外一线学术力量进行学术支撑,也要培育本地学术内动力。冯满从学术研究的视角出发,关注“写意精神缺失”问题,主张通过扎实深广的学术研究,积极培育写意的新质发展。王凯回归美术馆展览本质,认为“醒目的标题与过度的解读”为美术展览制造了认知障碍,提出展览的根本是作品,背后是审美,审美认知的引导应“向上而非就下”。
![]()
刘宁汇报发言
![]()
王宇轩汇报发言
![]()
李光辉汇报发言
![]()
张梦珂汇报发言
![]()
杜安迪汇报发言
针对地方美术馆的发展困境,学员们提出了多项针对性策略。刘宁认为地级市美术馆可以通过“馆校共建”引入高校学术资源、拓展赞助渠道,并创新管理及人才机制,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王宇轩以成都A4美术馆为例,强调其以社区家庭为核心的“社群属性”,通过共创模式吸引公众参与展览构建,为地方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李光辉介绍了潍坊市美术馆向上争取国家级展览项目、向下推行总分馆制整合资源、向内开展专业培训提升能力、向外加强馆际与校企合作的四种运用模式。张梦珂在中韩私人美术馆的对比中,谈及中国在当代装置及交互类展览方面有待完善,建议优化策展方向、增强展览的互动性与公共性。杜安迪认为,地方美术馆应秉承“向内深耕、向外链接”的发展路径,如固定陈列展在扎根在地性的基础上,主动对接全球艺术网络,建构具有深度的本土叙事。
本次研讨会围绕美术馆展览的核心议题,学员结合国内外案例、理论思考与工作经验,从认知理念、实践路径与困境突破等角度展开深度对话,为美术馆建设建言献策,凸显了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在知识生产、社会美育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为推动美术馆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来源: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