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孩子也不例外,负面情绪通过压制无法消解;家长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快乐,而是要提供科学的帮助,做好正面引导,帮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放下心理包袱。
被“懂事”掩盖的抑郁信号
在杭州复旦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李秀华主任的诊室里,15岁的女孩始终低着头,两只手紧紧攥在一起。经李秀华主任详细问诊和全面评估,结果显示,女孩患有轻度抑郁、中度焦虑。
▲李主任诊室
这个曾是父母和老师口中“最不用操心”的孩子,前阵子因躲在校内角落崩溃大哭,被同学发现后,才被家长带来就医。
据悉,开学后女孩总是难以集中注意力,父母在努力工作,同学在努力学习,她也不知道该和谁倾诉,所以只能把“秘密”藏在心里。
随着落下的知识点越积越多,女孩感觉自己的胸口好像压着块石头,有时候闷得她喘不过气。整个人的状态越来越差,只能偷偷躲起来发泄。

“我们从不过度关注她的学习,也没有想到孩子会因为这个焦虑抑郁。”妈妈的话里满是懊悔。在家长眼里,女孩性格内向、自主懂事,从不用催写作业。
但女孩告诉李秀华主任,自己只是害怕,不敢表达。她怕被严厉的老师批评,也怕说出来让父母失望,遇到困难她应该像父母一样乐观、积极、坚强。
“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内向;另一方面也说明家长平时的关心引导不够,孩子不懂主动表达,对外寻求帮助,”李秀华主任强调,“如果只提倡孩子要乐观坚强,却不支持负面情绪的表达和释放,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压抑成伤。”
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早发现、早疏导是关键,家长多一分主动关注,孩子就能少一分心理负担。
这3类“乖孩子”家长需警惕!
很多家长以“孩子懂事”为荣,却不知道,以下3类“乖孩子”,因长期压抑情绪、忽视自我需求,成为抑郁的高危群体——
1. 过度讨好型:
表现:永远优先满足别人的需求,哪怕牺牲自己。害怕冲突,即使被冤枉也不辩解;对家长、老师的要求从不拒绝,哪怕自己做不到,也会硬扛。

风险点:这类孩子把“别人的认可”当成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一旦得不到肯定(比如考差、被批评),就会陷入“我没用”的自我否定;长期压抑情绪,负面情绪像“滚雪球”,最终引发抑郁。
2. 完美主义型:
表现:对自己要求极致苛刻。不允许自己有“缺点”;害怕犯错,哪怕是小事,也会自责很久。
风险点:他们活在“非黑即白”的认知里,认为“要么完美,要么失败”,一旦达不到自己的标准,就会陷入焦虑、自卑;长期高压状态下,大脑神经紧绷,容易出现失眠、情绪崩溃,最终发展为抑郁。临床中,这类孩子的抑郁往往更隐蔽,家长常误以为“孩子只是要求高”。

3. 沉默隐忍型:
表现:从不主动表达需求和情绪,哪怕受了委屈也会憋在心里。被同学欺负不告诉老师,作业不会做不请教,甚至身体不舒服也不说;家长问“有没有事”,永远回答“没事”,喜欢一个人待着,不跟别人交流。
风险点:这类孩子多因“说出来没人在意”(比如以前提需求被忽视、表达情绪被批评),逐渐关闭沟通渠道;负面情绪长期堆积,无法释放,会导致情绪麻木,对生活失去兴趣,甚至出现自伤行为。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释放情绪?
当孩子面临学业、人际压力,却常因表达能力有限积压情绪。建议家长通过以下3种具体方式,帮孩子安全释放情绪:

1.用“具象化工具”承接情绪,降低表达难度
依据心理学“情绪具象化”原理,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具体事物,能帮孩子轻松释放。可给孩子准备“情绪盒子”,让他把当天的不开心(如考试失利的焦虑、和同学吵架的愤怒)写在纸条上折成纸团,扔进盒子里;
也可用绘画代替文字,让孩子用不同颜色画笔涂画情绪。比如用红色画生气、蓝色画难过。这种方式能让孩子直观“看见”情绪,减少心理负担,同时锻炼情绪识别能力。
2.借“运动型释放”疏导压力,激活积极情绪
心理学“行为激活理论”表明,身体活动能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负面情绪。儿童青少年精力旺盛,家长可每天预留20-30分钟运动时间:和孩子玩“枕头大战”释放愤怒,跳绳、骑自行车宣泄焦虑,或在公园奔跑释放压抑。

运动时的肢体互动(如击掌、拥抱)还能增强亲子联结,让孩子感受到“情绪被接纳”,避免因独自承受加重心理压力。
3.设“固定情绪时间”,建立释放习惯
根据心理学“规律化情绪处理”原则,固定时间处理情绪能帮孩子形成心理预期,减少情绪堆积。可每天睡前花10分钟和孩子聊情绪小秘密,比如问“今天有没有让你觉得‘心里堵得慌’的事?”。
过程中不评判、不说教,只认真倾听,再引导孩子思考“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可以试试……”。长期坚持能让孩子养成主动释放情绪的习惯,避免负面情绪累积成心理问题。

学会安放孩子的负面情绪,是家长必修的一堂课。当孩子出现各种情绪问题,家长应用尊重式陪伴替代过度干预,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帮孩子重建情绪秩序,慢慢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来源: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