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丰收赋予了更多“绿色”内涵。得益于农业部门开展的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及一系列配套技术措施,我国今年的化肥、农药利用率均稳步提升,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5.2%,比2013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共减少尿素使用量100万吨,农民减少生产投入约18亿元。
“在看到化肥功劳的同时,不能回避过量施用、盲目施用化肥、农药带来的问题。”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说,在资源要素绷得很紧、种植效益仍然偏低、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靠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科学施肥施药。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双双零增长的目标。具体到化肥,零增长的目标是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比2013年提高7个百分点,力争实现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2015年到2019年,我们要逐步将化肥使用量年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曾衍德表示,减“肥”并不是简单减少化肥,而是要通过多种措施,减去不合理施肥,提升效率,不会影响农产品供给安全。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福锁告诉记者,化肥是作物的“粮食”,研究表明,它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0%—50%。比如蔬菜作物一般生长期较短,亩产量高达1万多斤,如果没有足够的肥效支撑,一季作物要消耗土地多年的养分积累,丰收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对化肥要有正确认识,科学合理使用是关键。